金沙1991ccAPP - 1991金沙cc官方

1991金沙cc官方

苏交科|【坚守匠心 追求创新】集团交规院地下空间所所长黄俊被评为“第十届中国公路学会百名优秀工程师”

2019-12-02
      近日,“第十届中国公路学会百名优秀工程师”评选结果揭晓,苏交科集团交规院地下空间与建筑所所长、民航分院院长黄俊荣获“第十届中国公路学会百名优秀工程师”称号。
      “中国公路学会百名优秀工程师”评选由中国公路学会组织,每两年在全国范围内评选一次,每届获奖人员不超过一百人,该活动旨在表彰在公路交通科技领域成绩卓著、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。
▲ 苏交科集团交规院地下空间与建筑所所长、民航分院院长黄俊(左一)荣获“第十届中国公路学会百名优秀工程师”称号
      黄俊主要从事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的规划、设计、咨询和科技研发工作,从业15年,先后参与了多项国家级重大的项目工程,并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18余项,相关成果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,二等奖5项,三等奖2项,授权发明专利10项、实用新型10项、省部级工法1项。出版专著2本、主编江苏省地方标准2部、江苏省地方指南3部,参与编制各类标准、规范与指南共计10余项。曾荣获中国管廊建设“管廊工匠”、“江苏省十二五建设科技工作先进个人”、“江苏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师”等称号,并入选江苏省“双创计划”双创人才。
 
▲ 荣誉证书
 
对话
中国公路学会百名优秀工程师”
黄俊
Q:恭喜您获得“第十届中国公路学会百名优秀工程师”,请简单介绍一下您的“工程师”职业生涯。
      2004年硕士毕业后,我开始从事隧道设计工作。2014年加入苏交科集团,组建地下空间与建筑团队并兼任总工程师,从事地下空间与建筑的规划、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。
      我的工程师职业生涯已有15个年头,如果加上3年的研究生阶段,就有18年了。3年的研究生学习让我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,非常感谢我的导师张顶立教授;10多年大型项目设计经历提升了我的技术能力,开阔了专业视野,积累了丰富的经验;在苏交科的5年,我历经了地下空间多专业、多业务的尝试与挑战,实现了个人在地下空间领域的技术沉淀和大型项目管理水平的提升。
Q:您提到参与过多项国家级的重大项目工程,在这些超级工程、重大项目中您有哪些收获?
      2004年毕业后我就有幸参与了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的工程可行性研究,当时我连“沉管隧道”的“真身”都没见过,因为沉管隧道在国内只有5座建成的工程实例,属于稀缺产品。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让我有了很大压力,而正是这种压力让我更加坚定信心要做好它。项目实施过程中,我不断向全国隧道、航道、疏浚、波浪、防洪等各个行业的知名专家,甚至国际专家虚心请教。经过5年的努力,我们团队终于完成这个超级工程的前期工作,为后续的设计获取打下了基础。
      后来我继续参加了港珠澳海底隧道的初步设计工作,与丹麦科威公司的“老外工程师”们一起办公,他们对项目的专注、对细节的重视、对工作效率的追求让我印象深刻,现在还历历在目。港珠澳海底隧道项目涉及专业多,知识面广,我们经常要参加国内外的技术交流,筹备和交流过程中都在提升我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自信,这些是这个项目给我带来的最大财富,对我受益终身。
      还有就是南京扬子江隧道的两阶段设计经历,它对我的职业生涯而言非常重要。这个项目也是从零开始,不断学习,每一次的阶段性汇报,都让我增加了自信,每一段基坑开挖完成、基坑封底都是一次成长,每一环盾构掘进、内部结构装配式施工都是新的起点。我们除了做好设计,也尝试不断创新,对隧道夹空层空间进行了充分利用,开发新型基坑支护专利等,获取省级课题多项,获取了6项发明专利,7项实用新型,实现了项目的高质量运行。这样的经历让我的思想有了较大的转变,有了更进一步拓展自我空间的想法,想去追求自我的价值实现。
Q:加入苏交科前,您其实就有非常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科研成果,当时应该有很多邀请和选择,最终为什么会决定加入苏交科?苏交科的什么地方吸引了您?进入苏交科后,又有哪些感受?
      平台很重要,平台成就个人,个人反哺平台。我是浙江人,江苏离家乡很近,在南京的几年工作让我对南京有了新的认识,南京的隧道建设水平很高,地下空间的发展也很快,2014年排全国前列,2019年已排全国第一,可见我的选择是对的,对于一个“地下工作者”而言,选择一个可以施展抱负,同时,又能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的平台和机会很少,我很幸运我选择了南京。
      苏交科是一个开放式的平台,在加入之前,我看中的是它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,公司对创业者和奋斗者的态度是鼓励和支持,只要是你敢想、去做,梦想不会遥远。苏交科拥有完善的管理制度,先进的企业发展理念,更有一批可贵的奋斗者,从公司高管、业务部门负责人,到一线项目经理,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、不断探索、勇往直前,为了实现一个个“工程师”的梦想而努力。“转型”、“变革”、“创新”是我来苏交科听到最多的声音。而这些和我一直以来的创新精神是契合的,所以我选择加入了苏交科,与它一同逐梦,追求全球化的视野。
▲ 苏交科集团地下空间与建筑所团队
      2014年,我带领不到10人的团队完成了3条城市快速路和5条公路的隧道设计任务。2015年,隧道所在圆满完成集团隧道设计任务的同时获取了独立承接的设计、科研和监测任务。2016年,隧道所自主承接了大型市政隧道项目——重庆龙洲湾隧道设计,开始了战略布局和市场摸索。2017年,隧道所更名为地下空间与隧道所,调整了部门战略规划,形成了公路隧道、市政隧道、地下空间和地下工程数字化管养四大业务方向,市场布局基本形成,经营管理进入实战期。水下隧道是行业尖端业务,我们一直想踏入这个行业制高点,4年来我们团队屡败屡战,10多次投标的失败和坚持,终于换来了建宁西路过江通道工可和两阶段设计的获取,实现了行业内具备水下隧道所有工法咨询、设计能力的设计单位之一。2017年,我们根据对地下空间设计咨询团队及业务的分析,做出判断,组建地下空间规划和民航团队,补足专业和集团业务短板,未来,集团的水陆空大交通梦想将不断变为现实……2018年,集团将建筑所并入地下空间所,地下空间与建筑所迎来了全新的挑战,对我、我们团队都是再出发。
      5年来,我们实现了很多梦想,也还有很多梦想在路上,一些梦想在远方……
Q:可以说说您对您现在工作的理解吗?未来还希望有哪些突破?
      现在我的首要工作是为团队拓展业务,同时加强自我的技术沉淀。团队不是一个人,要形成良性循环,主要是带队的人要以身作则,所以自我的学习和提高非常重要,只有这样,才能将任务分解传递下去,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      不忘初心,继续前行。这是我和我的团队需要坚持的,地下工程都非常复杂,我们首先要把好工程设计风险这道关,让项目顺利实施,不断积累工程设计经验,并用我们的创新机制不断完善,持续为地下空间规划、建设和运维提供机制和技术保障。
      把我们在项目中的宝贵经验形成论文、专利、标准和软件,回馈社会,同时指导我们未来的设计做得更好。2014年,瞄准噪声环保行业空白筹划并完成编制江苏省地标《城市隧道噪声控制设计标准》,2015年结合照明节能行业方向编制完成了《城市隧道照明设计标准》,2016年来我们主编了多部地方标准、指南等。短短4年时间,地下空间所申请了14项专利,在重点期刊上发表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20余篇,同时翻译了日本《隧道标准规范【明挖篇】及条文说明》。

▲ 积极参与各类交流活动
      此外,我们也积极了解行业动态和前沿,主办国内外大型学术交流会,并在会上进行学术演讲与交流,提升个人和团队的能力。2015参加WTC世界隧道大会,主办“第八届中日盾构隧道技术交流会”,2017年协办“第九届中日盾构隧道技术交流会”和“第五次国际地下空间学术大会”,2019年继续协办“第六次国际地下空间学术大会”,2018年、2019年承办第十一届、十二届“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大会——绿色地下空间论坛”,2019年承办“第一届江苏省地下空间学术大会”等等。
Q:最后,请说一下您个人对“优秀工程师”的定义和理解吧。
      我是一名“地下工作者”,正如战争年代一样,肩负革命的重任,“优秀工程师”和“优秀地下工作者”应该是一致的,可以为了实现项目的质量、风险奋不顾身,一往无前。
      习总书记说,中国梦是努力奋斗,奋斗是幸福的,就像我有幸参与了港珠澳海底沉管隧道、扬子江隧道、建宁西路过江隧道等大型项目和地下空间规划设计,因为荣誉感、使命感而感到幸福。当我拿着“百名优秀工程师”的奖牌给儿子看时,当每次我开车或者行走在路上见到自己的作品时,我很自豪。
      “匠心精神,不忘初心,创新再出发”,奋斗要回馈社会,这也是我的初衷。我们要感谢我们人生过程中祖国给予的良好学习环境,将自己的所学回馈社会。
      天道酬勤,坚持自己的梦想,并赶上时代和行业的节奏,同时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他人,希望我们的团队有更多的优秀工程师出现。